2025年7月-9月,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汉泰和韵”实习实践团队的19名成员,分别奔赴泰国尖竹汶府、暖武里府与素攀武里府的12所中小学,开展为期62天的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工作。团队成员以汉语为舟、文化为桨,在微笑的国度里,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泰国文化的学习者,于日常点滴中书写了一场文明交融、双向成长的青春篇章。
一、做好充分准备
在正式前往泰国开展教学前,学院为团队成员开设了为期一个月的泰国文化及语言学习类课程。团队成员在此过程中认真学习并掌握工作软件的运用,向老师广泛了解泰国的气候、人文、生活及禁忌,为赴泰两个月的实习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此外,学校的泰国交换生们对团队成员进行泰语教学,教授了我们日常生活及教学中常用的句子,同时耐心纠正我们的发音。这些对赴泰后独立生活大有助益,团队成员们能与当地师生及民众进行更为方便的交流,也便于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
二、教学探索:因材施教,让中文“活”起来
面对不同年龄、不同语言基础的学生,团队成员秉持“快乐教学”理念,将趣味与创新融入课堂,让中文学习成为一场充满笑声的文化体验。
在Watsalaeng School,团队针对小学生设计了“趣味汉字”课程,通过展示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搭配文房四宝体验,引导学生用毛笔在水写布上写下“日”“月”“火”“田”等字。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新奇的表情,让一个个汉字不再是陌生的符号,而是有了故事与温度。面对幼儿园儿童,课堂则以欢快的中文儿歌开场,明快旋律搭配肢体动作,孩子们拍手、跺脚,在律动中自然跟读。色彩鲜艳的词卡、蒙台梭利式教具、汉字积木与拼图,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轻松认知中文。
在瓦他塞学校的团队成员发现学生虽年龄跨度大,但多是中文零基础。他们放弃难度过大的教材,转而从最实用的主题词汇入手,如“身体部位”“颜色”“食物”等。教“跑”“跳”时,老师张开双臂模拟奔跑,屈膝蹦跳演示跳跃,孩子们跟着比划,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每周三的晨会,学生还会在国旗下朗读词语、唱跳中文儿歌,稚嫩的声音和认真的动作,成为校园里格外治愈的风景。
高年级的课堂更注重互动与巩固。有团队采用“10分钟小游戏”复习法:教数字时玩“过七”,遇到含7或7的倍数就跳过;教动物名称时,请学生上台模仿猫狗叫声,其他同学抢答。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单向输出,而成为师生共同的创造。一名队员感慨:“当语言无法成为桥梁时,快乐可以。看到学生从怯于开口到争相参与,我真正明白了寓教于乐的分量。”
在Praditsuksa School,团队成员发现学生的汉字书写及发音存在许多问题,是当地的中文老师难以纠正的。成员通过汉字解构、发音部位展示等方法耐心地帮助学生纠正。通过两个月循序渐进的练习,学生们大有进步。同时,团队成员有意识地融入中国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国的文化理解与兴趣。不少学生在课后及午间仍积极找老师交流,并表示对中文和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与热爱。
面对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团队同样以平等与耐心相待。在Ban kaeo School,队员负责教授包括特殊儿童班级在内的14个班。“如果不是老师说明,我只会觉得他们只是不爱听课、爱动爱讲话,他们和其他孩子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学得慢一些。”不区别对待、不降低期待,成为团队共识。
教学探索方面,许多成员克服了缺乏教材、缺乏多媒体媒介等困难,自主设计教案并制作教学道具,并积极学习泰语,以保证能与学生更畅通地交流。除理论教学课程外,团队成员们还积极设计了许多中华文化课。大家深知,单纯的语言教学远远无法跨越语言的鸿沟,文化的交流才能真正拉近彼此的距离。
三、生活融入:从“萨瓦迪卡”到“你好”,以微笑跨越文化鸿沟
初到泰国,从潮湿温热的气候、连绵的雨季,到陌生的语言与习俗,团队成员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文化冲击。然而,泰国师生用真诚与热情,迅速消融了他们的不安。
每日清晨,校园晨会在青草与泥土的气息中展开。全校师生整齐列队,悠扬的国歌声回荡在校园每个角落。泰国同事总是以最温暖的方式照顾我们这些“外乡人”:带成员品尝地道美食,周末一同探索夜市、咖啡店与旅游景点;发现成员没有泰式服装,办公室老师便特地买来手工缝制的泰装,让他们得体地参加活动。一名队员动情地说:“我的泰国同事们总是以最温暖的方式照顾我,在知道我人生地不熟也不会说泰语的情况下,他们很乐意带我出去……怕我孤单,也会在周末带我去探索这座安静的城市。”
校园里洋溢着青春与艺术的气息。教学楼里常传来各种乐器声,舞蹈系的学生在教室、舞房甚至宿舍楼下练习泰舞,大方自信地展示着活力。队员们也学会用“合十礼”问候他人,根据对方身份调整手势高度,时刻以微笑示人。
更令人感动的是学生的体贴。有队员回忆:“因为语言不通,我不会用Grab点餐,也不会说泰语,学生们总是很热心地帮助我,还会特地带我去便利店买东西。”放学后,孩子们的“老师好”“我爱你”不绝于耳,手工制作的小卡片、一朵茉莉花、一个比心的动作,都成为跨越语言的心灵纽带。在这些温暖的细节中,团队成员们不断感受中泰文化的异与同,逐步融入这方水土的节奏与温度。
四、文化活动:在指尖与欢笑中触摸文明温度
文化传播不止于课堂,更在于体验与共鸣。团队精心策划了多项中华文化工作坊,让学生在手作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青花瓷绘制课上,团队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了差异化活动:高年级制作立体青花瓷,低年级进行手绘纹样。孩子们举着自己画的花纹,兴奋地问:“老师,漂亮吗?”文化不再是书本上陌生的符号,成了手中可触摸的美。剪纸与折纸活动同样备受喜爱。孩子们小心地沿着线条裁剪福字、蝴蝶、莲花,碎红纸屑铺满桌面,亮闪闪的眼睛盯着逐渐成形的作品,回头问:“老师你看,我的福字是不是在笑呀?”折纸鹤时,指尖捏纸对折、压痕、翻折,当一只只纸鹤在掌心“飞翔”,教室里响起阵阵欢呼。
团队成员还引入了中国结编绳、扇面绘画、皮影戏、太极拳等体验活动。编平结时,一个调皮好动的男生格外专注,反复尝试后成功,还主动要求:“老师,能再给我两根绳子吗?我想再编一个!”节气绘画课上,学生用彩笔勾勒处暑景象:金黄的草木、摇扇乘凉的人,童真的笔触下是对自然节律的独特理解。
与此同时,团队也深度融入泰国本土文化活动。泰语日(7月29日)这天,学生穿着绚丽泰服,表演传统舞蹈、演讲、歌唱,校园如打翻的调色盘;母亲节(8月12日)时,学生胸前别着象征母爱的茉莉花,用舞蹈与贺卡表达感恩;童子军日则是每周三的固定活动,学生穿着制服参加队列训练、野外生存课,在协作中锤炼品格。队员们同样穿上泰装,与学生共舞,体验插秧、烤玉米、制作香皂,在泥潭中打闹,在田野间欢笑。一名队员感叹:“这并非懈怠,而是一种对成长规律的尊重。点燃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认同,或许是教育更深刻的使命。”
五、感悟反思:双向滋养,让桥梁越过语言通抵心灵
两个月的实习,是一场教学相长的双向奔赴。团队成员不仅是文化的传递者,更是倾听者和学习者。
专业能力上,团队在实践中提升了教学技能、课堂管理与活动策划能力。他们学会灵活调整教案,用翻译器、肢体语言、游戏突破沟通壁垒,用学生的反馈优化教学。更宝贵的是跨文化沟通力的锤炼——从最初的志忑不安到后来的游刃有余,他们学会了以开放、尊重的心态,既展示自身文化,也欣赏他者文化。
离别之际,不舍化作珍贵的记忆。最后一节课后,学生围上来递纸条、要签名、求拥抱,用生涩的中文说“老师不要走”“老师再见”。有队员收到学生写的泰文祝福、画的肖像,还有人手编的中国结和铅笔盒里珍藏的贴纸。“看着他们眼中的不舍,我的心里也满是酸涩,只能一遍遍说‘要好好学习中文,我们一定会再见’。”
这场跨越山海的实践,让团队成员收获了“世界公民”的视角——既能深情扎根于自己的文化,也能从容欣赏世界的参差百态。正如一名队员所言:“文化交流并非用一种文明去覆盖另一种,而是如春风化雨般,在不同土壤中播下种子,然后欣赏它们各自生长出独一无二的花朵。”
当孩子们从远处奔跑而来,大声喊着“老师!老师”时,有些桥梁,早已越过语言,通抵心灵。而这正是国际中文教育最动人的意义:不仅传授语言,更联结人心;不仅传播文化,更共育未来。
稿件来源: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文字:王奕菲
图片:王奕菲
审核:曹笑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