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下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联合《语言与文化论坛》学报编辑部、多语种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特邀清华大学二级教授、广西大学君武讲席教授、亚太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罗选民教授莅临我校,为师生开展题为“大翻译、文化记忆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学术讲座。本次活动由英语学院院长陈科芳教授主持,共吸引70余名师生到场学习。
罗教授指出,大翻译是一种翻译观念,以文化记忆为引擎,以文化传播为目的,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对翻译的文化活动进行持续的、动态的、超越性的多模态互文阐释与形象建构,提倡“统观”视角下的宏观性语符翻译和跨学科、跨符号翻译研究。他分享了丰富的翻译案例,如《哈姆雷特》《鲁拜集》等世界文学的翻译经典,强调在大翻译的思路下,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要立足世界格局之上,突破由语言差异、思维差异、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障碍,不仅要创造优秀的翻译作品,还要通过翻译促进人类文明交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互鉴。
2016年同为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罗教授对比了世界范围内开展的各种形式纪念活动,指出莎士比亚已经形成世界性的集体文化记忆,而同时代的汤显祖剧本还停留在本土文化记忆。就此,他引出大翻译观和文化记忆的学术理论,强调大翻译格局的形成,会促成作品不断经典化,进而得到国际传播。
最后,罗教授指出大翻译是中国文化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过去中国的翻译活动基本上停留在个体文化记忆之上,在异文化传播方面没有形成“产业链”,故无法在传播的速度、强度和接受度方面取得好效果。在大翻译框架下,中华典籍翻译资源可实现深挖和阐发,历时与共时并重,翻译与阐述共生,文字符号与艺术行为相生,从而培育和形成集体文化记忆,作用于国家形象建构和文化传播之上,推动国家文化战略顺利开展。
罗选民教授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研究功底,让与会师生满心敬佩,受益匪浅。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就典籍文本选择、外国经典文学阅读和翻译等方面提出问题,他都逐一进行详细解答。
《语言与文化论坛》学报主编王理行教授感谢罗教授百忙之中不辞辛苦为越秀师生传经送宝,指出此次讲座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大翻译的创新理论视域下,文化记忆、文化传承、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的逻辑勾连。陈科芳教授以“广”“深”“跨”“创”为关键词分享了学习习得,并呼吁师生扩宽学术视野,培养文化自觉,开展跨学科翻译研究,培育学术成果,为学校内涵建设做出贡献,也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实施。
【附:讲座海报】
英语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