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25038:鱼鸟取象:“中华文明标识”形成期的重要艺术标的物

发布者:吴一凡发布时间:2025-05-19浏览次数:10

主讲人:张节末 教授

时 间:2025年5月23日 9:00-10:30

地 点:稽山校区艺术学院G231会议室

主讲人简介:东北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主讲内容:鱼鸟组合图像出于新石器时代特有的视觉思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两者似乎毫不相干,那么它们为何、又如何合二为一的呢?鱼鸟被新石器人作视觉取象,其图像成为当今考古、艺术和神话分析之热点所在,美术史家、考古学家和神话学家等不同学科诸多学者相继都有深入研究,文学与美学研究则瞠乎其后。本文以仰韶文化红陶器上鱼鸟图像为基本主题,分析其取象之视觉模型、神话模型、寓言模型与对偶模型。视觉模型确认鱼鸟被仰韶人组合取象,在“鱼鸟互相衔生”或“转生”之上提出“重生”的形而上生命形态主题。神话模型基于太阳循环,经昼和夜的迁徙,鱼与鸟互体甚至同体,飞与游仅是其运动的不同阶段。至庄子的寓言模型,鱼鸟完成了语言文学之取象,获得了浓郁又浪漫的文学性与艺术性。《诗经》出现了鱼鸟取象的经典诗句,对偶模型是与山水田园诗和格律诗一起成长起来的。细察视觉、神话、寓言和对偶诸模型,鱼鸟形象获得了鱼鸟同出并互相转化、太阳之昼夜运行以及人之重生这三重意涵的广谱重叠,鱼鸟取象乃是一种具身的、互体互哺的形而上生命形态是“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较早成形的艺术标的物,也是中国叙事的不朽经典。

学术动态

  • 讲座25038:鱼鸟取象:“中华文明标识”形成期的重要艺术标的物
  • 讲座25037:学术论文的写作与投稿规范
  • 讲座25036:比利时——欧盟的心脏
  • 讲座25035:中非阿拉伯国家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路径
  • 讲座25034:大翻译、文化记忆与国家形象建构
  • 讲座25033:广播剧速成实战谈
  • 讲座25032:大韩民国现代化的历史轨迹
  • 讲座25031:中国电影对外译制全流程解析
浙ICP备05014601号 电话:0575-89172457、0575-89114457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群贤中路2801号(镜湖校区) 会稽路428号(稽山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