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赴诸暨市枫桥经验陈列馆、枫源村开展了“感知浙江”思政课社会实践。
本次实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聚焦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乡村振兴实践,由赵海峰、石建国两位教师带队,学前教育、日语、影视文化专业的30名学生和马克思主义学院36名教师共同参与。
一、沉浸式研学:解码基层治理“金钥匙”
在枫桥经验陈列馆,师生系统学习了“枫桥经验”从1963年“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到新时代“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迭代升级。展馆内“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智慧,与习近平总书记“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的重要指示形成生动呼应。
走进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枫源村,同学们实地考察“村民说事”“积分制管理”等创新机制。村文化礼堂二楼的“托幼驿站”引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关注:书架上的绘本、墙面的儿童画作与托管服务台账,展现出基层治理中“一老一小”关怀的温情落地。“这里将社区资源转化为教育支持,为我们未来设计家园共育方案提供了鲜活范本。”学前教育2301班学生感慨道。
二、跨学科融合:理论实践双向赋能
实践过程中,师生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内容,围绕基层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展开研讨。日语专业学生从国际视角对比中日乡村治理差异,影视文化专业学生用镜头记录“数字乡村”建设成果。枫源村接待的导游介绍道:“我们通过‘三治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的缩影。”
三、知行合一:擦亮思政教育实践底色
本次实践将课堂延伸至社会治理一线,车辆租用、参观讲解等经费均由学院专项支持。带队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海峰教授表示:“‘枫桥经验’是读懂中国之治的窗口,我们期待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伟力,将治理智慧转化为专业成长的养分。”
学院将持续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扎根中国大地的实践中淬炼本领、担当使命,为新时代基层治理与教育创新注入青春力量。
学生研学心得
参加此次“枫桥经验”实践活动,我收获颇丰,对“枫桥经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枫桥经验”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经验,得到了毛主席的批示推广。此后,“枫桥经验”不断发展,适应不同时代需求。
新时代“枫桥经验”内涵更加丰富,强调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在枫桥镇的乡村,我看到了“枫桥经验”在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生动实践。通过村民自治,大家积极参与乡村事务管理,共同推动产业发展;法治宣传深入人心,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有效化解;德治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乡村风气。
这次活动让我明白,“枫桥经验”的核心是依靠群众。在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中,我们要充分发动群众,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要不断创新治理方式,结合时代特点,让“枫桥经验”焕发出新的活力。我将把所学所悟运用到工作中,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范佳怡)
这次参与枫桥实践,我体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这句话的分量。枫桥经验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打实的群众工作方法。基层干部们天天走村串户,跟老百姓打成一片,有啥矛盾都能及时化解在基层。这让我明白,社会治理不能光靠喊口号、下命令,得学会跟群众交心,把工作做到老百姓心坎上。有时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次耐心的倾听,比什么大道理都管用。枫桥的这些好做法,确实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基层工作课。(陈子熙)
此次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枫桥经验陈列馆和枫源村文化礼堂,可谓收获颇丰。"枫桥经验"充分展现了基层治理的智慧光芒。在陈列馆参观时,丰富的史料让我直观体会到"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重要意义,深刻领悟到"发动和依靠群众"这一基层治理理念的精髓所在。而枫源村文化礼堂的探访经历,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乡村文化建设与治理实践的创新融合。这不仅是理论层面的学习,更让我亲眼见证这种治理智慧在基层实践中焕发出的蓬勃生命力,激发我深入思考如何将这种治理智慧融入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绵薄之力。(吴奕慧)
在本次枫桥镇社会实践中,我们深刻体悟到"枫桥经验"中"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治理智慧。特别感谢镇综治中心的指导老师与实践接待单位,您们以鲜活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基层治理中"发动群众、源头化解"的精髓。通过参与邻里调解、平安巡逻等实践,我们不仅将课堂理论转化为服务能力,更在走访社区中读懂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密码。这份实践经历犹如一座桥梁,让我们跨越了书本与现实的鸿沟,真切体会到新时代青年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担当。我们将继续传承枫桥精神,用青春智慧助力基层善治,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芒。(林鑫语)
漫步枫桥的夏日实践,如诗如画。踏入枫桥经验陈列馆,历史的厚重与现代治理的智慧在光影交织中娓娓道来,墙上斑驳的照片与全息影像里的鲜活案例,诉说着“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基层治理密码。行至枫源村文化礼堂,木雕窗棂间透出暖光,村史馆里陈列的“枫桥经验”实践手记与村民自创的歌舞剧海报,让人触摸到群众智慧的温度。归途采撷山径旁的野雏菊,插于宿舍素白瓷瓶,清冽芬芳中仿佛还带着林间晨露的气息。忽见路边绒团般的小羊低头啃草,与远处层叠的茶园共绘田园牧歌。最难忘那裹着香榧果仁的咖啡糖,将千年古树的醇厚与创新经济的甘甜糅合,恰如“枫桥经验”从治理典范向产业活力的蝶变。而古镇商铺中莹润的珍珠,似将枫溪江水凝作温润光华,映照出这片土地在传承与开拓间的熠熠生辉。(夏亿联)
在枫桥镇社会实践的这一天,我得以触摸中国基层治理最鲜活的毛细血管。这座千年古镇的檐角青苔下,不仅沉淀着王冕、杨维桢的人文记忆,更涌动着"枫桥经验"的时代脉动。
走进枫桥经验陈列馆的瞬间,仿佛打开了一部基层治理的立体年鉴。入口处斑驳的铜版《诸暨县志》拓片,将"枫桥经验"的源流定格在1963年的时空坐标。展柜里泛黄的调解记录本、手写版村规民约,与穹顶上流动的数字星河形成奇妙对话,让人直观感受到治理智慧穿越时空的恒久力量。
那些闪烁的光点恰似基层治理星火,从枫桥出发,终成燎原之势。这次参观让我明白,陈列馆不仅是历史容器,更是治理智慧的活水源泉——它用六十载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社会治理,永远是写在土地上的诗行。
临别时回望枫溪河上的石拱桥,这座见证过无数风雨的古桥,此刻正默默诉说着基层治理的永恒真谛:既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细腻,更需"苟日新日日新"的智慧。这次实践让我懂得,基层治理不是冰冷的制度堆砌,而是无数具体而微小的生命故事编织出的温暖图景。(陈佳妮)
此次跟随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赴枫桥经验陈列馆与枫源村开展研学,我对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智慧有了深刻认知,更从中汲取了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在枫桥经验陈列馆,通过图文影像与历史档案,我了解到这一经验从“矛盾不上交”的朴素理念发展为新时代“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枫源村通过“民主议事院落会”“村民积分制”等机制,将群众参与融入治理细节,实现连续18年“零上访”,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治理智慧。
枫源村文化礼堂作为“三治融合”的缩影,令我印象深刻。二楼的托幼驿站尤为亮眼,这里既是儿童阅读区,也是寒暑假托管场所,墙上贴满幼儿手绘作品,书架上摆放绘本与益智玩具,村民可在此互助育儿。这种“一老一小”服务模式,将社区资源转化为教育支持,为家园共育提供了新思路。
作为学前教育学生,此行启发我三点思考:一是儿童视角的治理思维:枫桥经验强调群众主体性,幼儿园管理亦需尊重儿童声音,例如通过“议事角”引导幼儿参与规则制定。二是多元协同的育人生态:借鉴枫源村“三治融合”,可构建“家园社”协同体系,联合社区资源开展安全教育、文化体验等活动。三是服务创新的实践路径:托幼驿站模式启示我们,可利用社区空间打造儿童友好环境,缓解家庭育儿压力,促进教育公平。
综上,枫桥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学前教育的“儿童本位”理念与基层治理的“群众路线”一脉相承。未来,我将以枫源村的“托幼驿站”为灵感,探索社区资源与幼儿教育的融合路径,让教育更有温度、更具包容性。(宋诗琦)
“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金字招牌”,历经岁月沉淀,始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近期,我有幸参与到枫桥相关的社会实践中,深入基层一线,亲身感受这一经验在现实中的生动实践,收获颇丰,感悟良多。
我们集体参观了枫桥经验馆,在解说员的讲解中,我们深入了解了枫桥经验的始终,走进枫桥的智慧治理中心,巨大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辖区内的各种信息,从交通流量到环境监测,从安全隐患到矛盾纠纷,一目了然。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掌握社情民意,精准预测和防范各类风险。
展望未来,枫桥经验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我们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深化对基层治理规律的认识,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治理模式和方法。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基层干部和治理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枫桥经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奚潇楠)
参观枫桥经验陈列馆观后感 走进枫桥经验陈列馆,我深刻领略到“枫桥经验”历久弥新的魅力。馆内详实的图文资料、珍贵的历史影像,生动展现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这一基层治理智慧的诞生与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捕人少、治安好”,到如今在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创新实践,“枫桥经验”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彰显着群众路线的强大生命力。
参观结束,我深切感受到,“枫桥经验”不仅是历史的瑰宝,更是当代基层治理的重要借鉴。作为青年,我认识到要学习其智慧,主动担当社会责任,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朱俐颖)
在枫桥村的实践,让我对“枫桥经验”有了深刻感悟。“枫桥经验”作为基层治理的宝贵财富,蕴含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地化解矛盾的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枫桥经验”,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通过此次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在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当地干部积极深入群众,了解百姓的需求与困难,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这让我联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的内容,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枫桥经验”正是这一思想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它不仅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增强了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回到学校后,我也会将在枫桥村的所学所感融入到对概论课程的学习中,努力提升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日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郑煊雅)
伴着灰蒙蒙的天气,我们乘着大巴车来到了枫桥经验陈列馆与枫源村,漫步在枫桥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时光仿佛在这里按下了暂停键。粉墙黛瓦间,“枫桥经验”的故事徐徐展开,如同一幅隽永的水墨画,诉说着半个多世纪以来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情。
走进枫桥经验陈列馆,泛黄的文件、珍贵的照片,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1963年,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从此,这朵基层治理的奇葩,在岁月的滋养下愈发娇艳。
展厅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标语格外醒目。这简单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是枫桥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也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重要遵循。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仿佛看到了枫桥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化解矛盾、共促和谐的场景,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是对脚下土地的深情眷恋。
此次枫桥之行,不仅让我领略了枫桥经验的魅力,更让我深刻认识到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它不是冰冷的制度条文,而是充满人情味的实践探索,是无数人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的文明之花。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枫桥经验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陈改改)
在本次枫桥社会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枫桥经验”所蕴含的基层治理智慧,也对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参与社区调解、走访调研和志愿服务,我不仅提升了社会认知能力,更增强了服务群众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实践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在社区调解工作中,我见证了基层干部如何以耐心倾听、公正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这种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方法,让我深刻体会到社会治理不仅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情感温度和人文关怀。
此外,通过与社区居民的深入交流,我了解到群众对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也认识到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锤炼品格。
此次枫桥社会实践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深化了对社会治理的理解,更坚定了我未来投身社会服务的信念。我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提升自身能力,努力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雷芯语)
参观枫桥镇,深刻领悟“枫桥经验”历久弥新的治理智慧。这一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基层实践,以“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为核心,通过党建引领凝聚群众力量,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治理体系。
走访中,基层干部扎根一线、党员带头化解纠纷的场景令人触动,网格化管理与数字化平台的应用更展现了传统经验与现代治理的有机结合。
枫桥经验启示我们:社会治理需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既要依靠群众智慧实现源头预防,也要创新方法提升效能。作为新时代工作者,更应传承这种“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务实精神,将服务群众的初心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行动力。(章雅婷)
在枫桥经验陈列馆,我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枫桥经验”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历程。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段段详实的文字、一件件充满故事的展品,生动展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智慧与力量,让我深刻理解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核心理念。
随后,我们来到枫源村文化礼堂。这里设施完备、氛围浓厚,既有传统文化的展示,又有现代文明的元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参观文化礼堂时,我看到村民在健身室里开心地打乒乓球,还招呼我们一起玩。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展现出对生活的满足和对社区的热爱,也让我感受到“枫桥经验”给基层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此次考察,让我对“枫桥经验”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商静蕾)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