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走读绍兴:探访学界泰斗故居,感悟近代革新精神

发布者:吴一凡发布时间:2025-05-12浏览次数:10

202557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走读绍兴”课程师生一行走进绍兴古城,探访蔡元培故居、孑民图书馆与大通师范学堂,通过实地研学触摸历史脉络,感悟近代中国教育革新与革命精神。来自也门的两名留学生全程参与,他们表示:“绍兴的名人故事让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的理解,绍兴的故事让我们更懂中国。”

蔡元培:从台门走出的“学界泰斗”

位于绍兴市越城区笔飞弄13号的蔡元培故居,是近代教育先驱蔡元培的出生地与成长地。故居始建于清代,占地1856平方米,砖木结构的三进院落保留了绍兴传统台门建筑特色。展厅内陈列的文物与史料,生动展现了蔡元培从“末代读书人”到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的蜕变历程。他早年考取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投身革命,创立光复会。民国建立后,他在执掌北京大学期间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既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领袖来校任教,还聘请传统学者黄侃、辜鸿铭等,奠定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基石,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蔡元培先生的雕像)

在参观中,师生们驻足于毛泽东题写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对联前,感受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深远影响。带队教师史丽琴表示:“蔡先生‘教育为将来’的理念,至今仍是教育改革的灯塔。”

 (史丽琴老师在讲解蔡元培先生少时刻苦读书的故事)

孑民图书馆:新旧交融的文化地标

 毗邻蔡元培故居的孑民图书馆,以蔡元培别号“孑民”命名,是绍兴近年打造的文化新空间。馆内融合传统江南园林意境与现代科技,设有蔡元培生平专题展、多媒体互动剧场及研学课堂。

 负一楼的常设展览以蔡元培生平为主,并用动画复原了北大“亢慕义斋”、北大红楼办公室等场景,再现了蔡元培推动学术自由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细节。

 (蔡元培北大办公室场景复原)

 学生们对图书馆的智能古籍阅读屏、“元培学院”研学课堂和蔡元培生平地图尤为感兴趣。同学们感叹道:“蔡元培的国际视野让我想到,文化交流是消除隔阂的关键。”

大通师范学堂:辛亥革命的人才摇篮

 绍兴胜利西路的大通师范学堂原名绍郡中西学堂,1897年由绍兴乡绅徐树兰捐资创办,1898年蔡元培任学校总理。在这里师生们回溯了徐锡麟、秋瑾、陶成章三位革命志士的壮烈篇章。1907秋瑾曾接替陶成章徐锡麟,被推荐为大通学堂督办,学校以“体操专修科”为掩护,秘密训练革命军事骨干,成为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的活动中心和辛亥革命前夕皖浙起义的重要据点。展馆内,同学们驻足于秋瑾手书“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的诗句前,回忆课堂中所学的秋瑾英勇事迹。也门留学生在参观后感慨:“徐锡麟和秋瑾为理想献身的精神,让我想到也门历史上的英雄。他们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追求正义的勇气和精神是共通的。”

 (与鉴湖三杰并肩而站仿佛穿越到了革命岁月)

留学生视角:跨越文化的共鸣

 来自也门两位同学是本次课程的积极参与者。他们表示,通过蔡元培的故事,理解了“兼容并包”如何促进社会进步;而绍兴鉴湖三杰的故事则让他们联想到阿拉伯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也门的革命奋斗史。

 (来自也门的留学生李恺和李赫在蔡元培游历世界足迹图前找到了“家”)


学生感想:

商务管理2303班任嘉熠

 蔡元培故居是标准的明清台门建筑,乌瓦粉墙,青石板地,花格文窗,散发着古朴的气息,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孑民图书馆负一楼的“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蔡元培生平事迹展陈”是一场震撼心灵的历史回溯。沿着时间线,我看到了蔡元培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从年少中举、授职翰林院编修,到为寻求救国之路远渡重洋,学贯中西;再到执掌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聘请陈独秀 、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新思想学者任教,让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推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革。


葡萄牙语2302班文楊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蔡老先生,你说中国人不认识他,不太可能,但,你要说中国人不了解他,还真有可能。我们学校也有蔡老先生的雕像,我记得之前有人问我,他是谁?我说,蔡元培。蔡元培是谁?以前的一位北大校长。然后,没有更多了。其实,高中以来,我熟知一句话,没有蔡元培就没有现在的北大。我固然知道蔡老先生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影响之大,但我真的不能说我了解他。

现在上完这节课,我不能说我从此了解了先生,但我确实是重新认识了您——蔡老先生。不是说,这些个地方对我的感触多深,影响多大。因为之前也去过这些地方,或者说,不是一次两次。只是当你真正带着已有知识,跟着老师,再度走进这些地方时,你会发现它们厚重了许多,沉淀了许多。且不说,他是一位多么多么伟大的教育家,我才知道他也是一位心向革命的大家。我也才深刻具体地领会到他的教育思想,理念是怎么深入流传至今的。当把萧伯纳、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与之放在一起时,我又是多么惊讶于这一切,横纵的交错真的让我感叹不已。当然,还有今天老师说到的,“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活在我们心里。”就是这样的,不管是如今的教育制度还是理念,我们都能看到蔡老先生的身影。

当然,这次的活动也非常不同。我们和留学生一起感受了这段历史,去感受了蔡老先生的一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中国文化,我想不仅仅是一种简简单单的收获,也是一种“走进来,走出去”,让更多外国友人走进来,了解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好像也没有那么高大上,其实好像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中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我想,这是一次很不错的尝试。


播音与主持艺术2301陆筱庭

蔡元培故居的木楼梯踩出吱呀声,阳光透过百叶窗在藤椅上织金。玻璃柜里的教案纸页泛黄,蝇头小楷间藏着“兼容并包”的伏笔。临终攥着的北大校刊,案头煤油灯曾照新思潮翻涌。他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天井的月光曾是新旧文明的对话场。他留德翻译的文字在记忆里清晰:“教育专为将来”。砖石与字迹早把答案写进风里。

孑民图书馆的《新青年》合订本在木架上发潮,“思想自由”匾额被天窗光吻亮。忽然想起他拆科举卷箱改课桌——那些旧木箱,是否盛过新学的墨香?


结语:

 此次“走读绍兴”课程通过沉浸式研学,将历史场景转化为生动的教育现场。正如蔡元培所言:“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此刻,而专为将来。”在古城绍兴,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仍在继续,而跨越国界的文化理解正于此悄然生根。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浙ICP备05014601号 电话:0575-89172457、0575-89114457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群贤中路2801号(镜湖校区) 会稽路428号(稽山校区)